The Moe Manifesto

创建→

更新→

作者:Patric W.Galbraith

* 暫時擱置,未完成閱讀

Introduction

P8——

為了形成關於 moé 的獨立見解,我們需要一些定義和上下文。 從語言上講,moé(萌え)是動詞 moeru 的名詞形式,意思是迸發出新芽或發芽。 早在八世紀,日本詩歌中就使用了這個詞,反映了它的青春活力 … 20 世紀 90 年代,在網上談論漫畫和動畫人物的 otakugu 開始使用 moé 這個詞,作為燃燒激情的俚語。 據說他們當時想寫成動詞moeru(燃える),即 “燃燒”,但電腦經常誤將其轉換成同義動詞moeru(萌える),即 “迸發出新芽”。

P12—14

在現代用法中,”萌 “指對虛構人物的親切回應。 這個定義有三點值得註意。 首先,”moé “是一種反應,是一個動詞,是做出來的事情。 其次,作為一種反應,”moé “是指那些對人物做出反應的人,而不是人物本身。 第三,反應是由虛構人物引發的。

現有證據表明,與漫畫、動畫或遊戲中的人物互動,人們會對該人物產生極大的依戀。 事實上,有些人把這種依戀稱為 “婚姻”。這種感情可以是隨意的,比如稱呼喜歡的角色為 “我的妻子”(ore no yome),也可以是嚴肅的,比如宣布一段長期、堅定的關系。

本田是個害羞的人,但也是個激進分子,他在自己寫的書中倡導假想關系,例如2007年出版的《No’nai ren’ai no susume(推薦假想的愛情)》… 2008年10月22日,一個名叫高下太一(Takashita Taichi)的人在網上發起請願,要求日本政府在法律上承認虛構人物婚姻。 一周之內,就有上千人簽名。

P20——

文化評論家竹熊健太郎回憶說,他對美少女漫畫的日益流行感到震驚和沮喪,而漫畫編輯笹原吾和社會學家吉本太松則指出,20世紀70年代末是日本漫畫迷”價值變化”的關鍵時期。

P32——

無論如何,2005 年,隨著《電擊文庫》主人公 “Moé!”這一令人難忘的場景在媒體上走紅,”Moé”一詞也隨之流行起來。 日本《新聞周刊》在 2007 年 3 月 21 日的封面故事中,將漫畫、動畫和遊戲在全球的傳播稱為 “萌える世界”。

但是,喜歡科幻和動漫的美國動漫迷們卻不知道該如何看待動漫中的這些可愛女孩。 2009 年 4 月號的《Otaku USA》雜誌刊登了一篇關於”moé”的特別報道,美國的動漫專家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其中一位名叫Daryl Surat的專家稱”moé”是”騙局,是他們稱之為’愛’的毒品的海洛因替代品”,是”禦宅族力量的黑暗面”。 在另一篇博文中,漫畫評論家Jason Thompson寫道,他對moé感到羞恥,認為這與日本人對可愛和青春的迷戀有關。 許多爭論的焦點在於moé媒體對人際關系的戲劇化強調,以及moé宅男的膚淺和興奮,這讓人想起幾十年前傳統科幻迷對《機動戰士高達》粉絲的蔑視。

P36——

說到”愛”,我想到了岡田批評的第二個問題: 我不認為這種現象可以簡單地解釋為窺視可愛的女孩。 這無法解釋早阪美紀以其角色的姐姐的視角作畫,也無法解釋秋葉原街頭裝扮成春日的男人,更無法解釋與虛構人物結婚的沖動。

P38——

“moé “並不是我們應該一笑而過的東西。在這麽大的一本書中,我們不可能對這一現象的所有方面進行完整的調查,但我希望《moé宣言》能夠引發一場關於”moé”和另一種愛的可能性的辯論。就這樣開始了。


訪談集部分

Ito Kimio

Ito Kimio,1951年生,京都大學文學院教授,學術專長是文化社會學,日本”男性研究”的創始人之一。在這次訪談中,伊藤回憶了自己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成長的經歷,以及對男性氣質的焦慮。

從社會運動到少女漫畫

P40-49

PG: 您研究的是?
Ito Kimio (IK): 我的研究是廣義上的政治。 不是政黨和投票,而是壓迫、反抗和妥協的日常政治。 我觀察文化中的權威和權力關系問題。 我指的文化也是廣義上的文化,即思考和看待事物的方式。 因此,我的作品在最廣泛的層面上是關於政治和文化的,我對政治和文化對日本男性和男性氣質的影響尤其感興趣。

你可能不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以男孩為對象的日本印刷媒體充斥著極度女性化的男性形象。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高畠嘉正的作品,他是 20 世紀 10 年代到 30 年代很受歡迎的插畫家。 雖然這些都是戰前的形象,但它們與當代以美少年為主角的書畫漫畫產生了共鳴。 它們與BL漫畫中的插圖也不盡相同。 但在當時,這些形象代表的是一個自豪的軍事國家的強壯青年,1945 年之前,你經常會在戰爭場面中看到這類角色。 1945 年之後,”少年漫畫 “中的戰爭場面並不多,但到了 20 世紀 70 年代,流行的 “少年漫畫 “中出現了校園幫派和武術,這是一個充滿身體暴力的世界。 或者是關於巨型機器人的故事,這是一個充滿機械暴力的世界。

PG: 20 世紀 70 年代的日本是怎樣的?
IK:20世紀60年代,日本爆發了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反對亞洲戰爭和與美國簽訂的安保條約。 在經歷了十年的示威和抗議之後,學生運動逐漸消亡,左翼政治力量出現了疲態。 進入 20 世紀 70 年代,人們感覺到年輕人的活力已經耗盡——就連他們的漫畫也不那麽有趣了。 另一方面,女孩文化開始迅速發展。 休閑文化興起,隨之而來的是所謂的可愛文化(kawaii bunka)——Hello Kitty 和花哨的商品。 這也是少女漫畫真正走向成熟的時期。 20 世紀 70 年代初是日本少女漫畫的巔峰時期,其風頭蓋過了任何少年漫畫。

我對性別規範的不安吸引了我去閱讀以女性讀者為目標的作品,比如萩尾望都(Hagio Moto)等作家創作的”BL”。在學生運動中,我周圍有一些人也在讀”少女漫畫”,但事實上,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覺得我們很奇怪。 後來,更多的男性,主要是大學生,開始閱讀少女漫畫。 這並不是什麽大趨勢,但他們閱讀的是睦亞子(Mutsu A-ko)的作品,她的漫畫帶有女性色彩(otomechikku),講述的是浪漫和日常生活,而不是少年漫畫中的史詩冒險。 男人們正在尋找替代品,這就是他們發現的其中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日本的男孩文化更為豐富多樣。 然而,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隨著女孩在新的消費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少女漫畫”的數量急劇增加。 男孩和男人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時,也開始借鑒他們的作品。

PG:你如何將禦宅族定位在這個更大的領域中?
IK:當今消費社會的標誌之一是,人們相互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利用流行文化來調解互動和交朋友。禦宅族就是這種動態的一個例子。從性別研究的角度看這個問題,禦宅族是指那些被女孩文化的鮮艷色彩所吸引、拒絕成年男性文化的單調的男孩和男人。 據說禦宅族有 “二次元情結”(nijigen konpurekusu),即他們喜歡虛構的人物而不是真實的女性。 在我看來,這種與人體保持距離、將虛構人物奉為偶像的文化與我們現在所說的 “moé “有關。

Moé是一種對二維實體的感覺。 在與虛構人物的關系中,人們不必冒受傷害的風險,而且還可以控製這個人物… 在一些社會中也能看到類似的現象,人們花在與媒體和科技互動上的時間比花在與人互動上的時間更多。 肉體被拋在腦後,同時男女關系也被拋在腦後。 這似乎是尋求男性氣質替代品的另一個例子,但這些男性並不像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那樣只是閱讀少女漫畫,而是真正與少女漫畫中的人物建立了關系。


Kotani Mari

Kotani Mari生於1958年,日本科幻評論家,日本女性主義科幻小說協會創始人之一。 在這次訪談中,小谷回顧了自己在日本早期科幻迷群體中的經歷,並認為被貼上”宅”標簽的男性與女性相似,因為他們在社會中被邊緣化了。

年少時的記憶

P51-59

PG: 你還將女權主義和性別批判帶入了流行文化的討論中。
KM:我是一個科幻迷,我經常和其他科幻迷聚在一起討論我們的興趣。 在這些討論中,我發現男性和女性閱讀科幻小說的方式存在差距,這是因為他們對世界的體驗存在差距。 女性傾向於關註人物和人際關系,而男性則關註機器人、特效、技術和怪物。 少女漫畫這一類型的漫畫側重於人物心理和人際關系,女孩們就是讀著這些故事長大的。

PG: 你把自己描述為”anotaku”。這是什麽意思?
KM: 當我開始接觸科幻時,”anotaku”這個詞還沒有被廣泛且非以一種積極的方式使用。它更多地是指收藏家,就像一個人收藏了所有物品,並列出清單和目錄… 而”otaku”一詞則是對那些能夠接觸到相關資料,但卻無法以有趣的方式談論科幻的收藏者的負面評價。 … 然而,最終,所有特定形式的流行文化(尤其是漫畫和動畫)的愛好者都被稱為 “禦宅族”。 如今,人們通常也是這麽使用這個詞的。

PG: 在您關於”otaku culture”的性別動態的寫作中,您將”otaku”與 “女性 “進行了比較。 您能解釋一下您的意思嗎?
KM:我的意思並不是說otaku是女性,只是說他們不是普通男性。在日本,普通男性恪守所謂工薪社會的理想…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男女可接受的行為範圍相對較窄… 禦宅族被視為輟學者或麻煩製造者… 女性和禦宅族都被工薪階層社會邊緣化了。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性別規範的松動,情況發生了變化。

PG:有人說,自1995 年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首播以來,男性粉絲對角色和角色關系更感興趣。 您對此有何看法?
KM:我不認為”moé”代表了男性幻想方式的重大突破。我認為男性對待角色的方式與對待其他任何關註對象的方式相同——他們試圖通過記住有關角色的信息來掌握角色,無論他們是怪獸(特攝和電視節目中的怪獸)迷、偶像追逐者,還是喜歡漫畫和動畫角色的禦宅族。在我年輕的時候,與”moé”角色相對應的是”怪獸”和”機器人”… 無論你是在解剖怪獸,還是在分解角色設計以分離出細節,基本的沖動都是一樣的。

PG:你的意思是偶像和虛構人物差不多嗎?
KM:我不覺得偶像和虛構人物有什麽區別。 …和崇拜偶像形象的粉絲一樣,”moéotaku “並沒有投入到真實的女孩身上,而是虛構的女孩角色。 我認為,”moé “是一種將自己的欲望導向媒體形象的現象。 生產者根據消費者的喜好修改媒體上的女性形象。 這種反饋回路已經大大加強,而且這些形象現在已經非常復雜。 可以說,這些女性形象是獨立於現實的。

PG:從偶像到虛構人物,你如何看待對青春的關註,這似乎是moe文化的核心原則?
KW: 這是最純粹的青春期,這個世界似乎充滿了希望 … 有兩件事似乎具有普遍性。 第一,這是人們情竇初開的時候;第二,每個人都穿著校服。 在日本,校服真的很曖昧… 只有在13到18歲之間才會穿校服,而在這個年齡段,一個人的經歷是如此豐富,以至於穿校服的年輕人的形象會在我們的余生產生共鳴。


Otsuka Eiji

Otsuka Eiji生於1958年,是一位評論家、漫畫作家和編輯。 他在讀大學時開始接觸人種學,隨後撰寫了許多關於日本的頗有見地的著作,其中包括 1989 年出版的《少女的原生人種學》,書中詳細描述了消費主義的興起及其與少女文化的交集… 擔任過亞文化雜誌《Manga Burikko》的編輯,該雜誌為男性提供了一個創作少女漫畫的空間… 在這次訪談中,大冢對”otaku”和”moé”的含義進行了反思,並告誡人們不要把日本想象成獨一無二或與眾不同的國家。

從少女漫畫到美少女雜誌

P61-72

PG:你認為中森為什麽會選擇這個詞來指代日本粉絲?
OE:”Otaku”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 “你”… 在日本,當你想對一個不是你的朋友、家人或公司成員的人,一個你不知道他的名字,也沒有正式介紹過的人,熱情洋溢地談論某事時,沒有一個合適的詞來表達 “你”。 用第二人稱代詞 “anata “稱呼這個人聽起來很奇怪,因為這是夫妻之間的用語。 還有另一個第二人稱代詞 “kimi”,但這個詞暗示的關系過於親密。 因此,粉絲們使用了 “otaku “這個詞,它是一種敬語,也是一種含糊不清的第二人稱代詞。中森看到年輕人用 “otaku “這個聽起來有點古怪的詞來互相稱呼,尤其是男性,於是就用這個詞來調侃他們。

PG: 你發表了中森批評《Manga Burikko》的文章,這似乎是一個奇怪的決定。 畢竟,這本雜誌迎合的是漫畫迷的小眾興趣。
OE: 我編輯的雜誌《Manga Burikko》針對的是漫畫迷的亞文化… 那時的漫畫還沒有這麽細分,漫畫愛好者對各種事物都感興趣。 雖然中森喜歡偶像之類的東西,但他認為自己高於漫畫。 當時,”禦宅族 “和 “新新人類(shinjinrui)”是有區別的,後者是時尚的領導者、潮流的引領者,基本上是消費文化中的酷兒。 他們了解正確的事物——流行和時尚的事物。 中森認為自己是 “新新人類 “的代表,所以他取笑 “禦宅族”。

1989 年,一個叫宮崎勤的人殺死了四個小女孩。 因為他的房間裏有幾千盤錄像帶,他參加了漫畫市場,還製作了粉絲雜誌,所以人們就把他和 “宅 “聯系在了一起。 關於宮崎的新聞報道不僅將他描述為連環殺手,還將他描述為 “anotaku”,這才真正將這個詞推向公眾,並形成了對它的看法。

媒體暗示他之所以犯罪,是因為他分不清現實和虛構。我認為,僅僅將犯罪與媒體迷信聯系起來未免過於簡單。他的大部分錄像帶都是錄製新聞、體育和電影的。他確實錄製了電視動畫,但幾乎完全是隨機錄製的,這表明他並不像那樣對某一特定類型情有獨鐘。

PG:你認為媒體對宮崎勤的恐慌性報道為什麽會給 “孌童文化 “帶來如此負面的反應?
OE: 首先,他對這四名女孩犯下的罪行令人毛骨悚然、觸目驚心。 日本人以本國暴力犯罪率相對較低而自豪,因此需要對這些罪行做出合理的解釋。20世紀80年代是新媒體興起的年代,社會對此感到困惑。 當時還沒有互聯網,但有電腦、錄像機、電子遊戲等,與此同時,漫畫和動畫迷也變得越來越活躍。 人們擔心會出現分不清虛構與現實的畸形青年,宮崎似乎就是當時日本社會所有恐懼和焦慮的化身。

PG: 日本政府試圖將漫畫和動畫作為 “cool日本 “形象的一部分加以推廣,您對此一直持批評態度。 你能闡述一下你的立場嗎?
OE: 說漫畫是藝術或高雅文化的一部分是愚蠢的。漫畫只是漫畫,這沒有錯,我不是在貶低漫畫,我只是說讓我們接受它的本質。 回到你之前提出的關於如何定義 “宅 “的問題,我們可以說的一點是,”宅 “是有自己價值判斷的人。 他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並予以支持。 如果他們想要的東西不存在,他們就會去創造。 這就是 “Manga Burikko “的前提,人們可以製作自己想看但沒有人製作的漫畫。

動畫公司 Gainax 也是這樣做的–他們製作粉絲們想看的動畫。 Garage-kit 製造商 Kaiyodo 在模型方面也是這樣做的。 他們做這些事情並不是因為希望得到外界的積極評價。 與那些因為時髦或酷而喜歡事物的 “新新人類 “不同,禦宅族喜歡漫畫和動畫片只是因為他們喜歡,不管它們看起來多麼不酷,新品種 “希望自己很酷,但他們並不這麼想… 政府和學術界聲稱漫畫是高雅文化,在美國和歐洲,漫畫受到了這樣的贊譽。 我覺得這非常荒謬。

PG:你如何定義”moé”?
OE: “moe”是你在觀察人物時的一種感覺。 它存在於明治時期的小說中,明治時期是日本的現代化時期。 將”moé”視為後現代的東西是錯誤的,這樣做的人只是想把自己對虛構女孩的感情表現得獨一無二。 大眾媒體和學術媒體都鼓勵這樣做。 現在的情況是,受過教育的動漫迷把自己打扮成文化理論家,然後美國人和歐洲人對此作出反應,認為日本的動漫文化與眾不同。這種東方主義的幻想正好迎合了日本政府官員的民族主義策略,他們試圖吸引世界的目光,讓世界承認他們的cool。

首先,”moé”並不酷,”akuculture”也不酷。 這些所謂的現象都是斷章取義、誇大其詞的。 在我看來,只關註”moé”,而忽視《流浪者》、《20世紀少年》、《海賊王》甚至我自己的《多重人格心理偵探》等暢銷漫畫是很奇怪的。 我認為,大多數主流漫畫和動畫都與”萌 “毫無關系。 大家都沒有理性地看待問題,而是相信媒體、知識分子和政府官員製造的幻想。


Sato Toshihiro

Sato Toshihiko出生於1945年,是動畫工作室 Production Reed 的創始人兼總裁。 他參與策劃了《魔法公主 Minky Momo》… 在這次訪談中,佐藤解釋了《Minky Momo》的起源以及他對這部原作的創作意圖,這部作品是日本動畫的經典之作,也是”魔法少女”類型的典範。

魔法少女與男性粉絲(Part.1)

P74-84

Patrick W. Galbraith (PG): Minky Momo是如何誕生的?
佐藤俊彥 (ST): 日本以外的人可能不太了解,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動畫片都是與贊助商共同製作的,尤其是玩具製造商… 動畫片就成了玩具的廣告。 在我們的案例中,贊助商是玩具製造商萬代(Bandai),他們說希望我們為女孩製作一部關於變身的節目。 他們要賣的玩具是一根魔杖。 萬代公司並沒有涉及動畫系列本身。 我們可以在贊助商設定的框架內創作原創作品… 在當時的日本,女性在家庭以外可以工作的地方還不多。 因此,我們認為 Minky Momo 應該變身成為一名獨立的職業女性。 我們會讓她使用魔杖變身,從事多種不同的職業。

我們發放了一份問卷,詢問他們長大後想做什麽。 答案有很大差異,但女孩們傾向於選擇熟悉的職業… 從熟悉的事物擴展到奇異的事物。 我們的想法是,女孩長大後可以成為任何她們想成為的人。 當時我女兒還在上幼兒園,我希望她能有很多夢想。

PG:你為什麽認為”變身”是一個如此重要的主題?
ST: 對於小女孩來說,夢想變成大人是很常見的。 Minky Momo 使用魔法立即變身,濃縮並加速了成長的過程。 但變身只是暫時的,她並沒有被困在成人的世界裏。 她可以多次變身,變成許多不同的大人。

PG:變身是不是只對女孩有吸引力?
ST:不,我不這麽認為。男孩子看的動畫片中就有變形機器人。還有變身超級英雄,比如神騎士。不同的是,男孩變身是為了變得更強大,打敗邪惡。 通過戰勝邪惡,他們成為了英雄。 男孩們購買商品,比如”卡門騎士”的腰帶,就是為了演繹變身的那一刻。
PG: 你是說 Minky Momo 並不是為了變強和打敗邪惡?
ST: 對。這個系列中沒有任何反派。 與其說 Minky Momo 是在戰勝邪惡,不如說是在幫助那些失去夢想的人。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息,即通過變身成為一個可以幫助世界上其他人的人,讓夢想成真。

PG: 你想到會有成人粉絲嗎?
ST: 沒有,完全沒有。我到現在都不敢相信。 節目於1982年春天開播,大約六個月後,這些人就開始出現了… 有個人來到我們的工作室,告訴我他是一個名叫”Minky Momofan”的俱樂部的負責人,這個俱樂部的成員年齡在 18 歲到 30 歲之間。 我當時就震驚了! …是的,她是大家都喜歡的人。我以為這種反應會出現在五歲的小女孩和她們的母親身上,她們可能會和她們一起看電視,但成年男子卻不會。
PG:當時動漫迷俱樂部正在興起。
ST:我知道《機動戰士高達》這部動畫有粉絲俱樂部,但我還是沒想到《魔法公主Minky Momo》也有粉絲俱樂部。


Nunokawa Yuji

生于1947年的Nunokawa Yuji是动画制作公司 Pierrot 的代表导演。 他制作了许多作品… 是皮耶罗魔法少女系列动画制作的关键人物… 在这次访谈中,Nunokawa谈到了 Creamy Mamime 对他的公司和粉丝的意义。

魔法少女與男性粉絲(Part.2)

P87-99

PG:為什麽選擇偶像?
NY:對孩子們來說,偶像是一個夢幻世界。 孩子們在電視上看到偶像,就想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20 世紀 80 年代初,日本的每個人都非常喜歡偶像歌手,但卻沒有任何關於他們的動畫片… 這個偶像歌手是我們的小女孩觀眾能夠感同身受的,因為她是從一個和她們一樣的小女孩轉變而來的。

NY:因為在日本製作電視動畫的預算非常緊張,所以需要有贊助商, 贊助商需要銷售與動畫相關的玩具,因此,你需要有一個孩子們喜歡的主題。 變形是孩子們感興趣的主題… 變身的需要可能是日本針對兒童的電視動畫的不成文規定。

PG:你們還想在這個系列中做些什麽?
NY:我們想製作一部不僅可愛,而且富有戲劇性的動畫… 我們想描繪心理沖突。 與其他魔法少女系列相比,《Creamy Mami》的戲劇性更強,這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PG:對於一部兒童劇,尤其是一部以銷售玩具為目的的兒童劇來說,如此細致入微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能有點出乎意料。 這讓我想起富野義之的動畫片《機動戰士高達》,該片原本是為了向兒童推銷機器人玩具,但後來發展成了一部真實描寫戰爭的作品,吸引了不少成年觀眾。

PG:皮埃羅為什麽停止製作魔法少女系列?
NY:很簡單,因為日本的兒童數量在減少。兒童數量的減少意味著玩具公司數量的減少,最終導致面向兒童的機器人和魔法少女系列越來越少。

PG:如今的動漫產業是什麽樣的?
NY:現在製作的系列越來越多,目標觀眾也越來越多元化,但與此同時,製作長期系列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除非是根據成熟的漫畫系列改編… 玩具製造商不想投入大量資金為一個可能不受歡迎的系列製作玩具。 因此,他們在製作玩具之前會觀望一個短篇系列是否會大受歡迎,但那時新的系列已經出現,沒有人對舊系列感興趣。 在日本,國內對動漫的需求一直很大,所以我們不一定要把目光投向海外,但現在這種態勢正在發生變化。 我們需要開拓海外市場,這也是為什麽粉絲們對在線免費流媒體觀看動漫如此焦慮的原因。 如果授權、DVD 和藍光碟的銷售不是那麽重要,這也無所謂,但現在這些都是寶貴的收入來源。

PG:魔法少女在今天還有意義嗎?
NY:20世紀90年代的《美少女戰士》可能是魔法少女題材最成功的時期,但我認為人們仍然渴望看到善良而非堅強的主人公。當然,我們公司製作了《火影忍者》和《漂流瓶》等史詩冒險動畫,但我個人不再相信男性英雄。也許戰鬥並不是解決沖突的方式。解決辦法就是讓女性角色以男性無法做到的方式解決沖突。宮崎駿是日本最著名的動畫電影導演之一,他在20世紀80年代從男性主角轉向了女性主角。我認為,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這樣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這個世界… 無論生活在哪個時代,人們都渴望和平的變革,而這正是魔法少女的最終目的。


POP

POP(自稱僅17歲)是一位插畫家,他的處女作《Moeru eitango:Moetan》(2003年)使 “moé “一詞流行起來。 盡管在00年代的”moé”熱潮中頗具影響力,但POP試圖與當代使用的”moé”一詞保持距離,因為他認為這並不符合該詞的本意。

在秋葉原中心論及”MOE”

P101-114

POP:在街機廳裏,有時會發現一種叫做 “交流筆記本 “的東西,遊客可以在上面寫留言或畫畫。 有一本筆記本上有一個提示,要求畫可愛的女孩形象,也就是所謂的 “洛麗塔 “形象,但我不知道該怎麽畫,我非常後悔,於是我開始反復練習畫這些形象。 就這樣,我開始反復練習畫這些人物。不知不覺中,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畫可愛女孩的技巧。 也許我本來就對可愛的女孩感興趣,但正是因為我想參與到筆記本的交流中來,我才會反復畫可愛的女孩,並註重細節。

PG: 你是否試圖改變自己的風格,以吸引更多的受眾?
POP: 我因畫可愛的女孩角色而出名,這也是我希望得到認可之處。如果我的作品不能被接受或者需要改變才能夠被接受,那就太糟糕了。

PG: 從《Moetan》開始,你的作品就與 “moé “聯系在一起。 這個詞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麽?
POP: 就我個人而言,我寧願不用這個詞。 在日語中,”moeru “這個動詞的意思是綻放新芽的植物,而 “moegiiro “指的是淡黃或淡綠色。 我曾將 Moe 與這些事物聯系在一起,但現在它被用來指單純的可愛女孩角色。 我覺得這是對這個詞的濫用。

PG: 就你個人而言,是什麽造就了moé?
POP: 是否有人投入了愛。 如果有人在一幅畫中傾註了自己的心血,那麽這幅畫就是”moe”的。 一幅背後蘊含著強烈情感的畫作,要比僅僅運用技術技巧的畫作更有影響力。

PG:當觀眾稱你的畫作 “moé “時,你認為他們在回應什麽?
POP: 我會把重點放在我個人喜歡的特定身體部位上,我的插畫結構就是為了畫出這些部位。比如,我喜歡大腿,所以我會從低角度來畫全身像;我還喜歡腋窩和肚臍,把這些放在一起,就會有一種最合適的姿勢。 我想,因為我畫這類角色的時間太長了,而且顯然為了讓角色的姿勢恰到好處付出了很多,所以粉絲們的反應可以用”moe”來形容。


Momoi Halko

Momoi Halko出生於1977年,是日本歌手、配音演員、媒體人和製片人… 盡管桃井是動漫和遊戲中最知名的可愛女孩角色配音演員之一,但她對這種現象的態度卻出人意料地矛盾…她認為,moé粉是一種被誤解的亞文化,是人們在性別規範中掙紮和反抗的一種亞文化。

萌之声对理解的诉求

P116-128

PG: 你的意思是,”moé”應被視為超越性別的存在?
MH:”Moé”並不局限於男性或女性。萌是第三種性別… 女性可以成為男性角色,男性也可以成為女性角色。這是《moé》的核心靈活性。

它不僅僅是一種模式。曾經有人要求我在音樂中加入”歐尼醬”或”喵喵”這樣的關鍵詞,但我不喜歡。有人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商業決定,在歌曲中加入這些詞,以引發”otaku”們的反應。專門為引發萌動而設計的動畫片也是如此。 它看起來很勉強,缺乏靈魂。我對商業方面的東西不感興趣。…我解散 Under 17 樂隊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想照搬moe模式。


Toromi

Toromi(年齡不詳)是一位藝術家,她的才能包括配音、角色設計、插圖、唱歌和作曲… 有時被歸類為 “地下偶像”… 2009年,Toromi 受邀為東京郊區的龍鳳寺繪製佛教神像。在這次訪談中,Toromi 談到了作為一名職業畫家的意義,以及畫作如何吸引人們的註意並展開對話。

來自地下的筆記

P131-144

T:Whether it’s a cat or a girl character, cuteness is what people are after.

PG:Moé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麽?
T:它與羞澀有關。”moé”是一種想要隱藏的感覺,一種令人尷尬的感覺。 它是一種內在的東西,就像巧克力裏的餡料或雞蛋裏的蛋黃。你想細細品味,而不想把它表現出來或與他人分享… 這種渴望是無法表達的。現在,一切都更加開放了。說愛上某個特定的角色也是可以的… 我不太確定現在”moé”的定義。

PG: 關於擴大moe吸引力的問題,我想請您談談您與了法寺的合作。
T:日本的寺廟都會在外面設置告示牌,宣傳寺廟和寺廟的活動。這座寺廟想讓他們的告示板更加醒目。一位共友把我介紹給了佛教法師,他讓我為神靈繪製漫畫風格的插圖。我不確定我們是否應該漫畫式地描繪神靈,但法師向我保證,這樣做一點也不唐突。他告訴我,佛教的宗旨是幫助人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我想把人們帶到寺廟來,幫助它完成使命。

PG: 你的面包車上裝飾著 Toro Benten 的形象,對嗎?她很受歡迎!有她的塑像,還有她跳舞和唱歌的視頻。她的聲音就是你的聲音,你還在寺廟舉辦的活動中扮演她。有人說這太過分了嗎?
T:如果你做得不多,那就是做得不夠。還不如什麽都不做。如果你不刺激人們,他們就不會關註你。有趣的是,現在當人們說寺廟做得太多的時候,恰恰是人們終於來到寺廟並享受其中的時候。

PG:甚至都道府縣政府也使用漫畫風格的moé角色來鼓勵日本的旅遊業。你擔心會產生誤解嗎?
T:誤解是興趣的一部分…這是討論的開始,可能會帶來理解。如果我筆下的人物能把人們帶到日本,開啟一場討論,我很高興。


Shimada Humikane

Shimada Humikane是一位插畫家,在00年代助長了對與”機娘”的喜愛。在漫畫、動畫和遊戲中,許多角色都穿著戰鬥裝備,島田則進一步強調女孩角色的可愛和機械的酷炫。通常情況下,女孩角色會把腿伸進機械裝置中飛行和戰鬥。在這次采訪中,島田暗示他成功的秘訣在於順其自然。

在機械與萌之間架起橋樑

P146-156

PG: 這麽說,機娘對你來說並不新鮮?
SH: 作為一種類型,它存在已久。 女孩和科技在漫畫和動畫中很常見,這些都是我喜歡的東西,所以我很自然地就把它們融合在一起了。這背後沒有任何邏輯。 我只是覺得這些畫看起來很酷。
PG:讓你的角色年輕化是有意識的選擇嗎?
SH:畫可愛的年輕女孩很有趣。此外,從市場角度來看,這些畫最受歡迎。我想這就是原因所在。
PG:你在繪畫時註重什麽?
SH:正如我所說,我盡量設計我認為可愛或酷的角色。 此外,我還非常註重人物及其服裝所使用的顏色和色調,以便塑造出沈穩的形象。

PG: 對你來說,”moé”意味著什麽?
SH: 是不是就像看著一只小狗或小貓,覺得它很可愛,以一種無性的方式? 但我所描述的概念並沒有得到廣泛支持,所以也許我並不知道”moé”是什麽意思。
PG:你認為出現了”萌”熱潮嗎?
SH: “Moé”這個詞朗朗上口,乍一看似乎是一種新的類型或現象,但這可能只是因為媒體在 2000 年代增加了對這個詞的使用。
PG:你的下一步計劃是什麽?
SH: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麽,我認為自己是一個追隨者,而不是領導者。 但只要有一個環境能讓我繼續做我想做的事,我就會繼續下去,不管是商業市場還是業余市場。


Maeda Jun

Maeda Jun出生於1975年,是Key社的作家,該公司主要製作面向成年男性受眾的電腦遊戲。 雖然前田在作品中融入了幽默元素,但他的青春愛情故事卻極富戲劇性,常常讓玩家潸然淚下… 在這次訪談中,前田談到了 Key 遊戲的背景。

催淚遊戲

P159-173

PG: 能談談您的愛好嗎?
MJ: 基本上我喜歡玩角色扮演遊戲,尤其是那些以可愛的女性英雄為主角的遊戲。 如果不喜歡遊戲中的角色,我就無法進入遊戲,反之會投入到她所在的世界。 作為玩家,你會想,”為了她,我可以繼續這個任務!” 我很享受這種感覺。

PG: 你喜歡在關鍵時刻強調音樂,對嗎?
MJ: 對。 我們嘗試用同樣動人的音樂來配合動人的場景。 從《Kanon》開始,我們就嘗試使用有個性的音樂,換句話說,不是簡單的背景音樂。 在《Air》中,我們讓女主角 Misuzu 唱了一首名為 “Natsu kage: 夏之光”。 音樂與屏幕上的畫面相得益彰,讓玩家為之動容。

PG:你是如何開始製作這類成人遊戲的?
MJ:我想在遊戲行業工作,曾去卡普空和南夢宮等公司面試,但都沒有成功。 然後我又嘗試了一些小公司,他們也拒絕了我。 最後,我去了一些製作美少女遊戲公司面試,最終被錄用了。 當時,這些公司會雇用任何人,即使你沒有合適的學歷或經驗。 即使像我這樣的人也能進入公司,並取得一定的成功。

因為這些遊戲的製作成本不高,所以有很大的實驗空間。 你不必像商業遊戲那樣過於擔心如何吸引主流受眾。 製作什麼樣的遊戲不是由一個委員會根據預算來決定,而是由創作者個人來控製,他們可以自由地冒險。 作為一名編劇,我可以塑造最終產品,這在其他媒體行業幾乎聞所未聞。

PG:你是如何創作遊戲場景的?
MJ:作家分為兩類:一類是從人物入手,圍繞人物展開故事;另一類是從故事入手,然後塑造人物。 我屬於後者。 這是一個以人物為基礎的行業,塑造人物是很多作品的前提,但我是那種非常重視故事的人。 如果角色很好,但沒有故事,那麼玩家就不會被打動。 這真是一種浪費。 因此,我會從故事入手,由故事決定人物所經歷的環境和情境,直到達到能打動玩家的高潮… 後來我認為,玩家的眼淚是我們最終成功的標誌。 要創造出像我們這樣打動人心的遊戲是非常困難的。

PG:對你來說”moéme”這個詞意味著什麼?
MJ:這是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如果失去了它,很多人將無法生存… 很多人感到不安全… 人們普遍走向孤立,沒有方向和目標… 一旦人們找到了對自己有意義的東西,他們就會去追求它。 漫畫、動漫、遊戲或其他任何東西都為人們提供了生活的理由和可以與他人分享的激情…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在為自己的信仰而戰。 這就是為什麼粉絲們如此熱情和直言不諱,而這種能量也為漫畫熱潮推波助瀾。 有如此多的人如此認真地對待漫畫、動畫和遊戲,已經無法否認moé的重要性。